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
重庆一位初中老师最近分享的视频引发热议。她发现学生们用“唐人”一词互相取笑,后来才知道这是在影射“唐氏综合征”。老师很认真地告诉学生:人有三不笑,不笑天灾,不笑人祸,不笑疾病。用疾病来嘲笑别人,是万万不可的。
近年来,大量网络流行语涌入校园。孩子们从短视频、游戏和直播中学来各种新词,如“尊嘟假嘟”“泰酷辣”等,说起来头头是道。有的确实有趣,但也有一些像“唐人”这样,带着伤人尖刺的“梗”。
青少年使用这些网络用语,往往是为了合群,怕被同龄人视为落伍。但在“跟风”中,或许会渐渐忘记了词语原本的含义,甚至忽视了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。长期接触这些浅薄、戏谑的表达方式,更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价值判断,使他们对严肃事物失去应有的敬畏之心。
语言是活的,总会随着时代变化。但当一个词语被用来取笑他人的缺陷或疾病时,就已经越过了应有的界限,成为了需要抵制的“烂梗”。
老师们发现,现在有些学生写作文时,会不自觉地用上很多网络用语,表达变得简单直接,少了些细腻和深度。有调查显示,七成多的家长也害怕孩子整天说这些“梗”,会影响正常说话交流的能力。这些担心不无道理。毕竟,语言不只是工具,还影响着我们怎么思考,怎么看世界。
完全禁止孩子们用这些词也不现实,关键是引导他们学会分辨,什么词可以拿来开玩笑,什么词会伤人。这就需要家、校、社会多方协同,让玩梗保持在合理界限内。也许有一天,这些网络流行语会过时,会被新词取代;但尊重、善良和理解,这些品质永远不会过时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金妮
编辑 李海钦
二审 伍少安
三审 蒋叶俊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
专业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