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秋天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,重庆的国共谈判陷入了严重的僵局。与此同时,远在海南岛的冯白驹,正面临着一个人生的重大选择。冯白驹,当时已经46岁,是琼崖纵队的核心人物之一。此时,一封来自南方局的电报,突如其来地打破了冯白驹的宁静,令他陷入了深思。电报的内容简洁却充满了重要性,冯白驹需要决定是否撤离海南岛,前往越南,保全琼崖革命的火种。对于冯白驹来说,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未来,还牵动着革命事业的存亡。
冯白驹的成长,注定了他与革命的关系。从小生长在海南岛琼山县一个普通农家,冯白驹与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,过着朴素的生活。但与别人不同的是,他从小就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才智。小时候,他并不像同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,反而早早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。在他心中,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命运才是最重要的。
展开剩余79%1903年,冯白驹出生。尽管家庭贫寒,他却从未满足于平凡的生活。通过努力学习,冯白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,他决心走出海南岛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。1924年,冯白驹离开家乡,先后去了南京和上海求学。在这段时光中,他接触到了大量新思想,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。这些思想像一股清流,迅速在冯白驹的心中扎根,并激发了他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决心。
1926年,冯白驹回到了家乡海南岛,担任了农民协会的办事处主任。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社会基层工作,并深刻认识到农民的贫困与苦难。同年9月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正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。然而,革命的路途充满了艰难险阻。1927年蒋介石叛变,发动了“白色恐怖”,许多共产党人被捕甚至遭到杀害。在这一时刻,冯白驹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,参与组织了中共琼山县委,并担任了第一书记。
1932年,冯白驹面临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。国民党发动了大规模的“围剿”,琼崖的革命根据地岌岌可危。面对敌人拥有飞机大炮和众多兵力,冯白驹选择带领队伍躲进了深山老林。敌人无论如何寻找,始终无法找到他们。冯白驹和他的战士们,只能靠吃野果、树根、饮山涧水,生活条件极为艰苦,衣物破损后用树皮做成。即便如此,他们没有放弃,坚持了八个月,最终成功突破包围,重建组织,并继续领导着革命斗争。
随着抗日战争爆发,冯白驹带领琼崖纵队积极投入到抗日战斗中。他们游击战术灵活,频繁开展破坏行动,直面敌人。六年间,他们歼灭了6000多名敌军,解放了岛上三分之二的土地。即便如此,这段历史依然有许多有趣的故事。一次,冯白驹被敌人围困,眼看就要被抓住时,一位名叫张三的农民站了出来,假冒冯白驹,成功让敌人误抓了他。这一巧妙的计谋,不仅为冯白驹争取了时间,也让敌人丢尽了脸面。
然而,冯白驹在领导琼崖纵队的过程中,始终没有忘记群众的支持。正如他常说的,“山不藏人,人藏人”。正是因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,琼崖的革命才能在困境中顽强生存,克服种种困难,取得胜利。
1946年9月,冯白驹收到南方局发来的电报,要求他带领琼崖纵队撤退到越南,以保全革命力量。这一决定的背后,是对时局的深刻理解。冯白驹深知,撤退意味着放弃多年奋斗的成果,同时也将失去群众的支持。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,冯白驹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——拒绝撤退。他写信给南方局,表达了自己的坚定立场,并表示无论党如何处置自己,他都愿意承担一切责任。冯白驹的理由很简单:首先,撤退的风险太大,海南岛四面环海,缺乏足够的船只,一旦遇到敌人,后果不堪设想。其次,撤退将失去在岛上建立的坚实群众基础,这将是巨大的损失。最后,冯白驹深信,在拥有群众支持的情况下,琼崖纵队依然能够在海南岛上继续坚持和战斗。
冯白驹的勇气得到了中央的肯定,毛泽东亲自为他写了回电,鼓励琼崖纵队继续坚持斗争,并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方针。毛泽东表示,冯白驹的决定是正确的,应该以占领整个海南岛为目标,争取更多的胜利。
冯白驹的决策不仅保住了琼崖革命的火种,也为海南岛的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正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坚持自己的判断,才使得革命继续前行。回顾这段历史,冯白驹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革命道路上,勇气、智慧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。而冯白驹的坚守,也为我们今天的奋斗提供了宝贵的启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专业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